top of page
Ion beam sputtering system, IBS
工作原理:
離子束發射源可分為電漿產生源、離子束引出兩個部分。首先是電漿產生源,利用設計在基座上的氣體導入孔將Ar通入到產生源中當作電漿氣體,再藉著陰極燈絲加電壓造成直流輝光放電,使Ar氣體在燈絲和陽極套管之間游離成電漿態。由於燈絲本身的特殊形狀,可以讓電漿更加均勻地分布在離子化腔(藍色區)中(如下圖所示)。
待電漿產生且分布均勻後,透過加速閘極網將電漿引出成離子束。加速閘極網是由兩片多孔之導體(Mo)組成,一片接地,一片施以高電壓使其產生電位差,藉此將Ar離子吸出離子化腔。使用前須先校準加速閘極網,以避免離子束在通過閘極過程中,因聚焦不當而撞擊閘極網,進而降低加速離子之功率和減短閘極網壽命。加速閘極後需再連接一根中和燈絲,該燈絲橫跨離子束射出口上,加一高電壓使燈絲射出電子,伴隨著離子束的射出,可中和射出之離子束,避免離子束撞擊靶材時,大量正電荷累積於靶材表面的問題。
離子束濺鍍沉積薄膜與傳統之輝光放電法的不同在於,離子束濺鍍其氣體分子離子化及加速過程皆在離子發射源中完成,且因濺鍍腔可以維持在高度真空下 (通入氣體後約10-4torr),使得濺鍍有更高的品質與純度,高真空亦能降低濺射之粒子在濺射的過程中與其他雜質、氣體分子碰撞所造成的能量衰減,進而提高濺鍍的效率。
研究方向:
有鑑於目前透明導電膜如In2O3 : Sn (ITO)、SnO2 : F (FTO)、ZnO : Al (AZO)都是n型,p型材料的透明導電膜非常少,我們利用此系統通氬氣和氧氣轟擊靶材就可以簡單製作出p型透明導電膜。
主要實驗為製作太陽能電池,分為光吸收層(Ex.CH3NH3PbI3)、電子傳輸層 (Ex. TiO2) 和電洞傳輸層(Ex. Spiro-OMeTAD),這些部分是與光電所 陳昭宇 老師合作,在他們實驗室完成,一般標準元件架構如下圖。
我們進一步把電極Ag替換成p型透明導電膜製作成雙面透光太陽能電池,且由於是p型透明導電膜就不用像其他團隊還需在電洞傳輸層上先蒸鍍p型氧化物再濺鍍透明導電膜來避免位障。未來還會嘗試直接把Spiro-OMeTAD拿掉,使其既能當電洞傳輸層又是透明電極,大大降低實驗成本。
研究成員:
You-Jyun Chen
Jing-Fu Tseng
Wei-Ting Lu
Chia-Yu Liu
bottom of page